黄金乡 - 乡镇概况

黄金乡境内树木繁茂,鸟语花香,堪称一座美丽的森林公园。其间物种非常丰富,可作观赏的珍稀树种有古银杏、名贵楠木、红豆杉及罕见的摇钱树等。属国家级保护动物有:金钱豹、穿山甲、猴面鹰等。可猎食动物有:野猪、野鸡、野兔等,且数量甚多,是理想的狩猎场所。黄金洞水库更是景色宜人,风起湖水翻滚、波涛汹涌,雨过云雾缭绕,湖光山色溶为一体,有如人间仙境,极具旅游开发价值。
黄金乡 - 乡镇建设

1992年后,通过多种办法筹资兴修了长黄公路水泥公路,修复因修水库而毁坏的公路网络,使库区内10个村公路得以再次畅通。境内通车里程192公里。黄金洞水库有18只木质船和2只钢质船从事水运,对陆地交通作有效补充。1999年的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和2006年的“户户通电”工程,黄金乡基本实现了电的通村入户,同时大大降低了线损。黄金乡15个村,村村通电话,入户率80%,已建移动通讯塔2个,移动信号覆盖黄金乡。寺下至桥洞一带开通了有线电视,1998年投资70万元开通光缆输送网络体系,现代信息技术架通了黄金洞与外界交流的桥梁。
2007年,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,教职工26人,在籍学生280人。1978~2003年,教育投资累计超过600万元,建校舍7000平方米,建电化教室1间,配置电脑30台等,完善了学校教学设施。2000年创办农科学校,开设中专班,依托村小开办农民夜校,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,其他科技事业也不断发展,有专业技术人员2人。
1992年,卫生院搬至金塘村建成门诊住院大楼,有医务人员10人,加上村卫生室8个,共有医疗技术人员18人,基本能满足黄金乡医疗工作的需要。
黄金乡 - 林业发展

元月中旬,雪漫长空,冰封大地,50年未遇的特大冰灾突袭黄金。这次冰冻灾害给黄金乡林业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,黄金乡26万多亩山林不同程度受损,黄金乡受损杉木81284立方米、杂木63875立方米,楠竹折断1138万根,直接经济损失6200多万元。冰冻解除后,黄金乡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产的救灾补损工作,紧紧抓住当前救灾补损的关键时期,积极响应县委、县政府的统一部署,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,促进林业生产早日恢复正常。一是要求黄金乡机关干部职工过年不忘救灾补损工作,利用春节假期深入村组户,了解掌握林业灾情,指导农户做好抗灾自救工作。二是安排15名林业技术人员在黄金乡15个村“坐堂问诊”,为林农免费提供新栽苗木技术咨询。三是利用会议、标语、宣传车等宣传手段,广泛宣传林业抗灾救灾知识,同时编印1000余份林业生产相关技术资料发到了林农手中。四是通过采取向上争取资金和财政列支的办法调足苗木,以满足林农新造、改造山林的需要,黄金乡共调进36万多株苗木。五是组织开展“百名干部进乡村,奋战百天促发展”的服务活动,要求全体机关、部门干部职工进村帮户,组织林农不唱天,不唱地,只唱造林这本戏。在黄金乡党员干部、群众的积极努力下,黄金乡已新造、改造杉林4000余亩,千疮百孔的山乡又现往日葱葱“林海”。
黄金乡 - 资源优势

水库水面近5000亩,一般水位有40多米,雨季水位在50多米,水面清洁无瑕,水质特优,适合水库渔业,黄金洞水库养殖场由江西一位蔡姓老板承包经营渔业养殖,主要有青、草、鲢、鳙、鲤、鲫等品种,年产鲜鱼30吨,生产的水产品质优量多,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黄金乡 - 经济状况
1978年后,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飞速发展。至2007年底,生产总值达到7260万元,比1978年增加7180.46万元,增长91倍,财政总收入437.52万元,比1978年增长115倍。黄金乡实现农业总收入1500万元,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且朝专业化方向发展。2007年,生猪出栏2849头,黑山羊2万只,蜂蜜3.1万公斤,鲜鱼1.5万公斤。2007年,完成林业产值2100万元,竹筷厂,装饰板厂,及通过招商引资的三木加工厂对农林产品进行深加工,促进了农林经济的发展。工业总产值5760万元,工业对财税贡献率为42%,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人。全年引进到位外地资金3000万元,利用民间闲散资金50万元,黄金乡企业数目增至8家,形成了以竹木深加工、林业化工、矿业开发为特色的工业格局。
黄金乡 - 新农村建设

1、创建富裕之村。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。其标准是:有特色的主导产业,其产值占到年度村经济总量的60%以上,村级经济以每年8%的幅度增长;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到70%。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。
2、创建秀美之村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使黄金乡各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。农网改造100%完成,电视和通讯信号清晰;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,改水、改厨、改厕、改栏、改浴基本完成,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达到环保标准,家家户户均能饮用上自来水或洁净水,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入户率达80%以上。
3、创建文明之村。大力倡导学文化、学科技、学经营管理,形成学习之风,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;改变传统落后的陈规陋习,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;加快农村文化、教育、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,促进示范村精神文明建设。[